日本足球再次成为中国社交媒体热议话题。
有人说,日本人的胜利,是因为他们追求完美的精神,NHK的纪录片《让日本沉默的14秒》就证明了这一点。
有人说日本人之所以能取得胜利,是因为他们具有谦虚的学习精神。现役国家队中,有不少球员曾效力于欧洲顶级俱乐部多年。比如战胜德国队,实质上就是德国二队战胜德国一队。
还有人追根溯源称,日本队获胜是因为其拥有完善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、成熟的足球产业和蓬勃发展的足球文化。
根据国际足联统计,总人口只有1.2亿的日本,足球人口却高达500万人,其中在日本足协注册的足球运动员就有63万人。然而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,在足协注册的足球运动员人数很难超过1万人。
类似的身体素质、同样“艰苦”的教育模式,为何足球在日本如此兴盛,而在我国却如此难以发展?
国内体育媒体人长期关注日本高中校园足球,拍摄了一部名为《足球少年的养成记》的纪录片,我们或许可以从中一窥究竟。
校园活动令人兴奋
近年来,日本足球一直采取“双轨制”人才培养体制,一方面继续开展校园足球联赛,另一方面学习欧洲足球强国,注重俱乐部青少年队(J联赛)建设。
后者将生活与训练分开,教练只在每天2个小时的训练时间里与球员进行交流,训练以足球技术为主,旨在培养职业足球精英。
前者将学习、生活、训练融为一体,全年365天、每天24小时都有完善的管理和安排,学生运动员必须完成规定的文化课程,修满规定的学分,在良好成长的基础上,尽可能成长为专业足球运动员。
日本中小学要求每个孩子至少加入一个俱乐部,学校足球队以足球俱乐部为依托组建,一般训练频率为每周2-4次,结合体能锻炼、技能培养和文化学习。根据年龄不同,学校足球可分为5个阶段:
8-9岁启蒙期
10-15岁:基础战术学习与实战的过渡期
16-17岁是实践期
18-21岁是成熟期
21岁以后是完成期
其中高中联赛对应16-17岁实用期,是学生球员流动的分水岭,有潜力的会流向职业足球联赛,没潜力的则流向高级学校。该赛事自1917年开始举办,百年发展历史让它拥有自己的足球经理、统一的宣传推广渠道,以及比J联赛更专业的赛事管理。
与漫画《足球小将》情节类似,联赛采用一县一校制,全日本4058所参赛学校先通过县级预选赛选拔出48强,然后代表学校所在县参加全国比赛,经过一轮轮比赛,最终决出全国冠军。
因为代表学校和家乡参赛,而且淘汰赛是以锦标赛的形式进行,所以每个运动员一生只有一次参赛机会,无论输赢。日本足协为了考察后备力量,通常会来到比赛现场,利用自身力量为赛事提供各种支持,比如世界杯级别的场地等等。所以孩子们特别珍惜这种与全国同龄人一起学习和比赛的机会,也很少有假球、黑哨之类的龌龊事。
参加此次活动的豪门俱乐部,既有乒乓球名将福原爱、日本国脚柴崎岳的母校,也有文化教育优秀、体育俱乐部发达的青森山田等“重点中学”;也有龙材经济大柏等私立大学附属的私立中学;更有日本航空学院等集通用与航空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职业中学。
豪门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,比如多次闯入决赛的青森山田,主教练是持有S级教练证(相当于亚足联PRO级教练资格,完全有资格执教日职球队)的黑田毅,还有两名从日职转会过来的半职业球员,稍有不慎就会在淘汰赛前几轮就被淘汰。
组织有序、参与度高、竞争激烈的赛事,当然不会缺少观众。第 97 届锦标赛决赛,青森山田 VS 大柏流星经济,在日本创下了 10% 的收视率,现场观众人数达 54,194 人。
比赛的结果,无论是重返巅峰,创造历史,还是一雪前耻或是遗憾出局,都关乎青春,是这项赛事送给16、17岁青少年最好的礼物。
值得一提的是,日本青少年足球赛事机制完善,除了前文提到的全国性比赛外,还有综合体育大会、高本宫杯等老牌顶级赛事。此外,还有很多帮助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长的比赛,比如新杯就汇聚了不少未能进入全国赛的国内强队,虽然是失败者之间的较量,但残酷的背靠背赛制让比赛同样精彩。
观众也非常精彩
看着纪录片中惊心动魄的比赛场面,国内的球迷们纷纷在公共屏幕上表达羡慕之情。
首先,到处都有支持。
从县级比赛权的争夺,到冠亚军的对决,无论是在街头体育馆,还是在离家数百公里外的埼玉世界杯体育场,球队所到之处,都会有加油助威的工作人员。
他们的组成人群十分广泛,有球员的同学、朋友、家人,也有未曾为该队效力的学弟学妹、铁杆球迷等等。在重要的比赛上,学校甚至会动员全体师生为他们加油。
官方的应援队伍组织严密,有资金筹措,有专门的应援经理,有商务安排,有专门的应援队长。小号手、鼓手、歌手各司其职。一支队伍有50多首应援曲,有攻防乐,很多核心队员也有不同的应援曲。
非正式的啦啦队成员暖心又感人。影片特别提到了前桥荣友高中某主力球员的初中同学。由于他们不在同一所高中,所以不属于官方啦啦队,但每当这位同学有比赛时,几个小伙伴就会穿上特制的皮卡丘啦啦队服装,拿着用这位球员的顽皮旧照片做成的啦啦队道具为他加油。当看到球队最后时刻的压哨球时,同学们毫无防备地瞬间泪流满面。
确实如此,粉丝们比我们更专业。
其次,还有感人的校园足球OB剧情。
OB,old boy的缩写,特指同一所学校毕业的校友。这个词在英语世界中并不存在,是由日本人创造的。
OB 可以成为一名参加更高水平比赛的职业足球运动员,他会抽出时间回到母校观看后辈的训练,并为他们提供指导和鼓励。
OB可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,退休后,陪伴母校一起奋斗。
OB可以是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,一边为低年级同学加油,一边教五六岁的小孩子踢足球。
OB 也可以扮演球员的父母,借此机会为自己的孩子加油,并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。
“看到他们努力训练,我感觉好多了。”让 OB 不断回来的并不是足球,而是年轻人的辛勤训练。
不管是啦啦队还是OB,最稀少的还是球员的父母。不同于有些中国家长总是说“踢球能有什么前途?为什么不好好做作业?”日本青少年足球联赛,相反,大多数日本家长都为有一个会踢球的孩子而感到自豪。
日本家长不仅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竞技体育带给孩子的体验,还将许多微妙的情感元素寄托在其中。有的妈妈在日记里详细记录孩子每场比赛的得失,有的爸爸辛勤为球队运送支援物资。更多的家庭成员在休息日乐意买票来到球场,为孩子加油打气,也给自己放个假。
以培养人性为目的的教育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想,日本人不是比我们更“能干”吗?他们花很多时间打球、为球迷加油,文化研究呢?
日本航空学院主教练中田和正表示:“我们制定了计划,以便每个人都能平衡学习和训练,目标是兼顾两者。”如果一名球员在学业上落后,教练可能会暂时停止训练,直到他的学业成绩达到标准。
教练还表示,日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性,而“人性”是日语中另一个独特的词,大致意思是人类相对于动物所具有的品质。
能够管理好自己,平衡好社团活动和学习任务的人,有人性;能够通过竞技体育获得良好竞争心态的人,有人性;能够感受音乐,欣赏节奏和旋律之美的人,有人性;能够坚持信念,为梦想而努力的人,也有人性……
总之,只有人性修养好了,毕业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可以步入社会的人。
影片中,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叫小周,去日本之前就读于北京第十八中学,这是一所以学习为重点的重点中学。去日本之后,他就读于日本航空学院,是第十八中学校足球队队员。幸运的是,他通过了教练中田一正的考核,成为校足球队A队队员,并代表日本航空学院参加了球员锦标赛。
谈及中国和日本校园足球训练的不同,小周坦言,在日本,大家训练都很刻苦,但对比赛的胜负,心态很平和。“不管对手是谁,不管对手是不是全国排名第一的球队,我们都会正常比赛。赢不了,说明我们实力不够。”
体育不仅教会孩子们如何赢得胜利,还教会他们如何体面、有尊严地输掉比赛日本青少年足球联赛,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比拟的。
崇尚体育运动,既是人本教育的内在意义,也与欧美国家重视体育的人格教育功能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。因此,与欧美类似,在学校义务俱乐部活动机制的引导下,日本高中生体育活动参与范围广泛,并在成熟的赛事体系支撑下运行良好。
不同之处在于,日本校园体育没有“体育第一、学业第二”那么专业,也没有那么极端。在日本,足球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可能有机会转战更高级别的职业联赛,这对考入大学来说可能也是加分项,但绝对不是决定性因素,也不像欧美的体育攀升,体育已经成为学校的赚钱机器。
日本校园体育的独特之处在于,社会各界十分重视高中这一人生阶段的文化传统,训练和比赛经费多来自政府专项资金和校友捐赠,而非球队的市场化运作。
大家关注比赛、踊跃参与,更多的是对赛场上青春活力的期待,是对同县人、同校学生身份的认同,而不是比赛结果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实质上的益处。
讲到这里,相信大家终于理解了中国足球迷们的那句名言:中国国足不是水平低,而是缺足球文化!
对于足球如此,对于整个竞技体育行业亦是如此,我们的水平并不低,但对于体育的理解,往往落入到某些特定功能的认知中:
初中时体育课被纳入考核,我们拼命练习,甚至到外面上课。但即使我们足球考了满分,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越位、什么是角球。到了高中,体育课不再纳入高考,我们就干脆把它放在一边。
总而言之日本青少年足球联赛,我们缺乏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的体育文化。
当然,我们也应该看到,与欧美、日本相比,我们有自己的国情,有自己的历史沿革,很多时候照搬学习就等于模仿别人,没有成功。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一步步完善,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传统,才是真正值得探索的。
我相信,有一天,当中国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像中国大妈跳广场舞一样普遍时,中国足球一定能够冲出亚洲,走向世界!
TAG:
日本青少年足球联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