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大运会在中共二十大后举行
首届世界级大型体育赛事在中国举办
也是中国的西部地区
首届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
它必将成为成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。
将成都建设成为世界著名赛事城市
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
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(反兴奋剂部)专职副主任
陈志 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
以成都筹办大运会为契机
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有关情况
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
2017年底,成都正式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。与世界文化创意名城、世界旅游名城、国际美食城、国际音乐城、国际会展城共同构成世界文化名城的表现形式。 2018年12月,成都获得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办权,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。近年来,成都以筹办大运会为指导,秉承办赛、治城、发展产业、惠民理念。坚持繁荣体育、发展体育产业。编制《成都世界赛事城市建设纲要》,全面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。成都荣获多个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“金牌主办城市”、“杰出贡献城市”等荣誉。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排名全球第28位,中国进入前三名。
一是以举办运动会为引领,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。继获得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办权后,我们又举办了第18届世界警察和消防运动会,并相继获得了2024年羽毛球托马斯杯和尤伯杯以及2025年世界运动会的主办权,引起了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的关注国际篮球有哪些赛事,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落户。 2022年,举办北京冬奥会后我国首个顶级国际赛事——第56届国际乒联世乒赛团体锦标赛,实现“赛事精彩、参与突出”的目标。以重大赛事为龙头,编制《成都市体育赛事体系规划(2021-2035年)》,牵头制定体育赛事管理办法,推动构建更适合发展的体育赛事体系成都,更有成都特色,结构更好,品质更好。更高、更可持续的体育赛事体系。近年来,我们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。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,培育了“一带一路”、“天府绿道”、“熊猫杯”、“天府龙泉山”四大赛事品牌。以成都榕城足球俱乐部为代表的职业体育赛事风靡全国。成都体育赛事国际传播指数位居全国第二。
二是以应城为支撑,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新建和改造大运会场馆49个,其中改造36个。建设22个智慧场馆运营管理平台,成功入选国家智慧社会治理实验体育基地。全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五位。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馆设施补短板工程,编制了《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》,推动“市—区(县)—社区(村)”覆盖“赛事-竞赛-训练-健身”功能型公共体育设施体系,编制发布了《“十四五”期间全民健身场馆设施补偿行动方案》和全国首个《在家门口设置体育空间的指导意见》国际篮球有哪些赛事,提倡利用闲置空地、城市“金角银边”等多样化布局、导向便捷的体育空间。近年来,新建、改造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体育公园22个,建成社区体育角示范项目200多个,天府绿道新建健身空间400多个。公共体育场馆每年平均为公民提供免费或低价健身服务的人数超过460万人次。人次,很容易有效促进群众健身。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位居全国第一。
三是以产业发展为动力,体育产业实现稳定增长。我们加强政策引导,出台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,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和措施。我们出台了20项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,三年投入专项资金7000万元以上,支持体育市场主体发展。推动体育产业强链建设,成立成都体育产业联盟,成立赛事组织和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,定期召开体育产业发展大会,为成都体育发展凝聚力量行业;创建体育资源交易平台“体育汇”,持续发布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机会清单,促进体育产业要素有效配置;实施体育消费促进行动,创新培育8大类200多个新型体育消费场景,增加市民参与体育的选择和体验。近年来,全市共建成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、示范项目、示范单位7个,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,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。国家。到2022年,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。
第四,以造福人民为导向,体育成为公民新的生活方式。实施大运会场馆开放惠民行动,开展“鲜花锦官”“欢乐成都”“活力成都”三大主题活动2500余场,持续营造浓厚氛围迎接大运会、参与大运会、分享大运会。 。创办中国(成都)生活方式体育大会,在全国首创“运动让生活更美好”理念,推动体育成为公民时尚生活方式。我们编制了《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方案(2021-2025年)》,打造5分钟、15分钟、30分钟三级健身圈。坚持“哪里有绿道,哪里就有活动”,平均每年开展“天府绿道健康步行”、“社区体育节”、“乡村体育节”等全民健身活动5000场次。深化“体教融合”,推进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建设,学生体质合格率提高到97.8%。搭建“体育促健康服务平台”,指导公民科学健身。全市体育人口增至940万人,公民体质合格率提高至94.61%。成都被中央电视台财经评为“中国最喜爱的运动健身城市”,入选人民网“中国十大运动活力城市”榜单。体育生活已成为公园城市的新标签,也成为成都市民的新生活方式。
我们将以成都大运会为新起点,进一步扎实做好世界赛事名城的各项任务,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增光添彩。
记者问答
成都大运会后
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有何考量和布局?
记者:大运会之后,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有哪些考虑和布局?
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(反兴奋剂司)专职副处长、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:近年来,我们发布了《成都世界赛事城市建设纲要》 《成都市“十四五”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》已在规划成都大运会后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发展路径。
我们提出了三阶段发展目标,即到2025年,建成赛事体系完备的世界著名赛事城市,每年举办50项以上国际国内赛事,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%以上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.6平方米以上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,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2%以上;到2030年,建成全面高质量发展的世界体育名城。体育将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、经济生产力和公民素质。健康、社会亲和力、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;到2035年,建成体育融入市民生活的世界名城,体育成为城市高品质生活特色。体育将成为建设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标志性事业。体育将为我市经济、社会、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
打造世界著名赛事城市“两城四中心一杆”体系,即打造突出公园城市底色的健身活力之城,推动体育成为优雅时尚改善市民生活方式,推动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型;建设世界级国际赛事之都,形成符合成都实际、彰显成都特色、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赛事体系;建设辐射全球的体育创新资源配置中心,提高体育创新资源配置能力;通过新业态、新场景,打造时尚魅力体育消费中心,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;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户外运动休闲中心,打造户外休闲运动生活品牌;打造凸显天府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交流中心,体育文化成为新时代天府文化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;打造成都都市圈开放协同的体育增长极,全面提升成都体育的区域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。
如何发挥成都大运会的影响力
进一步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?
记者:我们将如何发挥成都大运会的影响力,进一步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?
成都市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(反兴奋剂处)专职副处长、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:下一步,我们将充分利用“大运遗产”推动后大运时代世界赛事名城建设。 。
一是坚持办赛提升能力,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。全力备战2024年汤姆斯杯、尤伯杯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,积极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国家体育协会对接,努力引进更多赛事,承办成都公开赛、世界体育舞蹈节、铁人三项世界杯、以及国际网联世界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、国际篮联三对三世界巡回赛大师赛等国际赛事。举办成都马拉松、绿道运动生活嘉年华、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等自主品牌赛事,将重大体育活动与招商引资、品牌会展、文旅娱乐商业消费、文化交流相结合,策划并带动赛事流量。转化为投资和消费的增加,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综合效益。
二是坚持建圈强链,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借助成都大运会、成都世运会等重大赛事契机,策划产业招商活动,聚焦以竞赛表演、户外运动和场馆服务为主的现代体育服务业,以智能装备为主的体育制造业以“体育+”、“+体育”为特色的文化、体育、旅游、农业、商贸产业融合发展,积极引进一批连锁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成都。围绕“用好大运会场馆遗产,促进赛后可持续利用”主题,举办世界赛事城市发展大会,提高大运会场馆运营水平、利用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,成功举办第二届大运会场馆中国(成都)生活方式体育大会,发布生活方式体育城市榜单和“美好生活运动典范”榜单,持续传播“体育让生活更美好”理念,力争体育产业增速超2023年增长15%,产值超过1150亿元。
三是坚持推动全区提高公民健康生活质量。持续举办“天府绿道健康行”、“社区(农村)体育节”、“全民健身运动会”等品牌活动,引领运动生活新风尚。大力推进“家门口”体育设施建设,加快构建全市“金角银边”以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体、社区体育角点为补充的“家门口”体育设施体系打造一批多功能体育公园,力争2025年底全市人均体育面积达到2.6平方米以上。继续深化体教融合,加快提升体育教育水平完善中小学体育竞赛制度,大力发展体育特色学校,让青少年掌握体育技能,养成终身锻炼习惯,陶冶意志品格,培养未来城市体育明星。
成都大运会后
龙泉驿区将如何更好地推动体育惠民?
记者:成都大运会后,龙泉驿区如何利用好大运会场馆,更好地推动体育惠民?
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府副区长王旭涛:龙泉驿区是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所在地、主媒体中心、大运村、大运公园所在地。这里也是游泳、体操等重要赛事的举办地。成都大运会结束后,我们将按照“体育+”的总体思路,写好办赛、办城、发展产业、惠民四篇文章,推动大运会场馆赛后利用以体育造福人民。主要有四个方面。措施。
一是精心塑造体育赛事品牌。重点介绍世界杯田径锦标赛、世界杯游泳锦标赛、苏迪曼杯、托马斯杯、尤伯杯等国际知名赛事以及U系列篮球赛等全国性赛事。加快培育培育龙马马拉松、东安湖半程马拉松国家级马拉松赛事,打造本土赛事IP。充分利用东安湖及其绿道资源,支持举办自行车、皮划艇、龙舟、竞走等各类业余体育赛事。
二是完善建设充满活力的东安湖新城。用好“大运遗产”,依托东安湖活力城区,建设先进的汽车航天研发创新中心、体育赛事文化演艺中心,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多元繁荣,构建山水人城开放和谐融合。时尚而充满活力的新城。
三是继续拓展文体旅游融合场景。加快东安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,打造享誉全球的消费新场景,以世界级音乐会、音乐节、音乐剧和高水平体育赛事、培训为引擎,建设东安湖体育中心打造成音乐演艺新地标和体育人才孵化基地。
四是大力开展高质量惠民活动。加快东安湖剧场、东安书院投资运营,将东安湖打造成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,成功举办年度华语青年作家颁奖典礼,策划举办中国华语青年作家创作营。 ——举办中法艺术交流展、文化四季、读书节、文艺展览、演出等活动惠民,东安湖体育场馆、文化场馆开放惠民人民。
双流区赛区场馆如何使用
继续释放体育影响力造福人民?
记者:成都大运会结束后,双流区将如何利用赛区场馆继续释放体育影响力惠及群众?
成都市双流区政府副区长薛岩:双流赛区是训练比赛场地最多、比赛项目最多、金牌数最多、参赛人数最多的。设有田径、网球、射箭、羽毛球、水球五个比赛项目。双流区将立足体育惠民,着眼全球视野,不断举办和引进新的大型国际国内、专业化、高品质的IP赛事,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,有效落实惠民场馆政策,激发体育民生活力,促进体育产业持续性发展国际篮球有哪些赛事,延续大运会人气,满足市民多元化健身消费需求。
一是依靠专业赛事延续大运会的热度。充分利用引进的成都网球公开赛、国际网联世界巡回赛青少年总决赛、“熊猫杯”国际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等重大国际赛事承接大运会赛事。积极引进NBA信条西南地区总决赛、四川省首届街舞公开赛等赛事,继续弘扬大运会后新体育赛事氛围。创新黄龙江龙舟赛等传统民俗文化体育赛事,增强赛事认知度和公民参与度。
二是以体育与旅游融合为支撑,夯实产业基础。充分发挥专业行业协会力量,利用大型体育场馆功能举办演艺活动,吸引名人演唱会、商业演出等大型活动,挖掘和释放体育场馆资源消费潜力。持续建设空港体育公园、九居府体育公园、空港花场体育公园、永安湖国际诱饵基地、黄龙溪欢乐花园等项目,打造丰富多样的文体旅游综合消费场景矩阵,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。
三是以惠民场所为重点,优化公共服务。大力推进场馆开放惠民,利用双流体育中心、现代五项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全年免费或低价向公众开放,惠及群众68万多人。剩余的大运会场馆将在赛后继续向公众提供。大运会级别的体育健身服务。创新开展“一镇一特色”、社区体育节等不少于500项惠民体育活动,吸引至少50万人参与,不断优化公共体育服务水平。
TAG:
国际篮球有哪些赛事